卓晚春抗倭史迹
◎ 文/林志勇 图/林志勇
明朝初年,朱元璋建立的大明王朝尚未稳定,日本的封建诸侯趁机纠集一些武士、浪人及熟悉中国地理风情的商人组成倭寇团伙,与战败的张士诚、方国珍残余势力勾结,频频进犯我国东南沿海,掠夺杀戮百姓,为害长达二百多年,史称“倭寇之患”。
明洪武年间,明太祖注重海防建设,曾亲自巡视莆田沿海海域,把“南啸”改名为“平海”,并设立平海卫,倭寇之乱得到有效的控制。明朝中叶,国力衰落,海防逐渐空虚,到了嘉靖年间,倭寇更加猖獗,杀人越货,奸淫掳掠,无恶不作,福建沿海地区尤为严重,自嘉靖二十二年(1543年)至嘉靖四十二年(1563年)间,倭寇17次进犯莆田,莆仙人民深受其害,死于倭贼屠刀之下的数以万计。“福无双至,祸不单行”,那几年瘟疫盛行,官府无力控制,致使“一坊数十户,丧者逾五六;一家数十人,亡故达七八;灭门不少,哭声不绝;死尸纵横,田野荒芜,令人痛惜”!
卓晚春与林兆恩(号龙江)目睹一片惨状,寝食不安。林兆恩捐出家产资助官兵布防,变卖田产几十亩,购买棺材收尸瘗骸,八个月之间,在城涵积薪火化尸体5000余具,收埋尸骸逾万。卓晚春与林兆恩合作《收尸歌》五首以安亡魂,请道士何佐,北京僧人无闻,漳州僧静园,平海僧净圆等设立道场,念《受生度亡经》招魂超度亡灵,并作《招魂歌》三首祭奠故魂。他们的善举获得郡守陈瑞龙赞许,倡议士绅捐钱捐粮予以支持。
嘉靖四十一年(1562年)六月,倭寇侵犯莆田城郊,企图攻入府城,倭寇驻扎在南门外的蔡宅、杭头等村庄,堵塞护城河上游的河道,使下游断流,船夫及百姓生活一片混乱,愤慨之极的船民自发组织抗倭,歼倭一百多人,倭寇恐惧即将退兵,岂料参将侯熙竟派兵掩护倭寇,船民抗倭功匮于一旦。其时华亭猎户也组织数百人抗倭,他们暗藏于杭头村用毒箭射倭,倭寇败逃至白杜村,猎户预先设伏准备予以痛击,奈何侯熙的部下竟把计划密报倭寇,猎户反遭围攻,死伤一百多人,幸存者只好退归山中。
同年八月,倭寇四千多人驻宁海、林墩,为非作歹,惨害百姓,并在林墩建立营地,伺机围攻兴化府城,情况万分危急,城中瘟疫尚在流行,真的是天灾人祸,谣言四起,人心惶惶,一些居民外出逃难,也有浑水摸鱼,趁机兴风作浪之徒。九月上旬,有一人自称“跳神童子”,身着奇装怪服,手持拔浪鼓,边跳边阴阳怪气地唱道:
父老乡亲认真听,天灾人祸将来临。 我是玉皇三太子,救苦救难救生灵。 野鬼凶神大王爷,见我未拜心先惊。 谁敢不尊违天意,休怪老天不留情。
这个可恶的“跳神童子”窜跳莆田城东西南北各门,城中居民,不辨真假,纷纷焚香跪拜,奉献缘金,祈求神明保估,那“跳神童子还危言耸听地扬言,“顺吾者昌,逆吾者亡”。卓晚春闻讯赶到,一把揪住“跳神童子”,押去见林兆恩,由他发落,林兆恩了解一下来龙去脉,拉着“跳神童子"去见民众,告戒曰:“城府能否保住呢?若听从跳神童子诡言,城府将毁,岂不知智者用计御敌,勇者用兵器护城否?然这跳神童子只谋钱财,安能护城?”,“跳神童子”见面目已被揭穿,跪地求饶,恳请林兆恩网开一面,放其一条生路,他把收取的缘金都交给卓晚春,让卓晚春处理善后事宜。林兆恩请卓晚春起草告示,以安民心,卓晚春一挥而就,告示曰: 跳神童子,何足为奇?装神扮鬼,谋取私利,诡言惑众,罪孽深重。告诚百姓,树立正气,驱邪除恶,岂容舞弊?齐心协力,抗御倭寇!
城中居民看了告示,民心遂定。然而驻扎林墩的倭寇正虎视耽耽,周边的村庄及黄石集镇惨遭洗劫,兴化府城危在旦夕。卓晚春与林兆恩商讨御敌之策,商定由林兆恩起草告急文书,由卓晚春送往京都,请求抗倭名将戚继光驰援莆田。戚继光领命后挥师南下,取得宁德、横屿、福清牛田大捷后,乘胜进兵莆田,九月十二日在烽头(涵江)、江口围歼倭贼1600多人,戚家军夜宿江口,派把总张谏、叶大正、金科、曹南京等领兵1700人,配合中军张元勋进驻涵江,防堵宁海桥,隔断倭寇与福清残寇的联络,整装待命进攻林墩。
戚继光率主力于九月十三日傍晚进驻莆田城,为了蒙蔽敌方刺探,他命令军队化整为零,分散到居民家中休息,卓晚春及时向戚继光汇报敌情,并出谋献策,深受戚将军赞赏。当晚,戚继光应邀赴莆田分守翁时器及地方官绅的洗尘宴,绝口不谈军事,舒怀畅饮,城中的倭寇刺探没有得到有价值的情报,也觉得没有必要通报林墩的倭寇,倭寇也放松了戒备。到了三更时分,戚继光紧急集合军队,以烧饼(串在一起,称为戚光饼,也称光饼)为早饭,悄悄从东门进发林墩,一路上以暗语、隐语或手势接应,四更抵达林墩,对倭营南面发起进攻,倭寇发觉后,坚守寨门。林墩四面沟渠,外连海湾,戚家军只能从寨门口的狭窄小桥奋勇进攻,遭受倭寇疯狂的反扑,戚家军三进三退,战斗极其惨烈,部分官兵泅水过沟,争夺前沿阵地。埋伏在镇前的戚家军部将张谏得到进攻信号,率部冲过宁海桥,向倭营北部发起进攻。
戚继光横枪立马于村路口亲自督阵,严令临阵退缩者斩,军威大振,将士个个以命相拼,一举攻破倭巢,戚家军运用“鸳鸯阵”战术,与倭寇展开短兵巷战。战鼓隆隆,杀声震天,两个时辰,连克倭营60座,歼敌二千多人,残寇慌不择路,逃到窑兜窜进空窑里负隅顽抗,戚家军一阵火攻,残寇灰飞烟灭,戚家军的林墩大捷,大大鼓舞了抗倭军民,14日中午,卓晚春与林兆恩组织门下弟子及兴化城居民出城十里“箪食壶浆”慰劳凯旋归来的戚家军将士。
嘉靖四十一年(1562年)十月下旬,戚继光班师回浙江,倭寇得此消息后,纠集六千多人,蓄势卷土重来,包围兴化城,莆田城府岌岌可危,林兆恩及门徒黄州、刘献策、林直方等,邀林晚春聚东岩山商讨破倭之策,众贤谈至深夜。突然间,卓晚春仰天长叹:“明月虽好,惹人烦恼,贼寇陷境,城池难保!”林兆恩急问:“卓仙何以见得?”卓晚春回道:“阴阳轮回有数,天机不可泄露,后日自当明白。”林兆恩与卓小仙心有灵犀,一贯信服卓小仙预言,暗自忧愁。果不出所料,倭寇深夜突袭,侵占海港,切断交通,兵分多路,围困莆田城,城内私通倭寇的走狗再次兴风作浪,横行霸道。兴化城吴分守急忙请林兆恩与卓晚春到广化寺共商破倭方案,卓晚春吟一诗以明志,诗曰: 三人共酌五壶酒,邂逅人间豪杰友。 莫道陶潜今不存,与君夜话顷刻久。
林龙江也有感悟,趁酒兴也口占七绝一首,诗云: 浩然正气满乾坤,国难当头挂在心。 御寇匹夫皆有责,同心协力扫倭氛。
吴分守虽不善吟咏,也领悟诗中之意,遂向学富五车的林兆恩先生请教,林兆恩胸有成竹地提出《防倭管见》,曰:“不宜清野,不宜闭城,不宜遏籴,不宜惜费。滨海以至城邑,乡人各自团练,首尾救应,则无地非城池,无人非官兵矣。不然聚处孤城,适以自困耳。”吴分守服其论,但言需获府尊首肯,方可奏效。卓晚春曰:“先生出谋献策,官府恐难施行,当务之急,还是上奏朝廷,请求派兵救援。”三人商定,由林兆恩执笔书写告急文书,卓晚春北上送书,请抗倭名将戚继光再度率师援莆。
当年十一月下旬,倭寇六千多人疯狂围攻兴化府城,其时城中粮草将尽,疫病再次泛滥,知府陈瑞龙亲自指挥守城,因辛苦过度,突然逝去。奚世亮代理知府,负责守城,并向上方告急,福建巡抚游震德上书朝廷请求援助,朝廷调江西总兵刘显带本部七百多人,自福州来莆增援,因兵力单薄,人生地疏,贻误战机,反遭倭寇埋伏,大部分被杀,只有六十人突围抵府城。十一月廿八日,刘显派八名亲兵由小道送公文去府城,途中被倭寇杀害,倭寇选八人身材相仿的换上明军服装,带伪造的刘显公文去见分守翁时器,分守不辨真伪,竟让这八名奸细协守北门。署知府奚世亮、通判李邦先觉得这八名士兵有可疑之处,应暂且禁闭,再作处理,岂料翁时器勃然大怒,说道:“城池危急,何必多疑?”说完自己带参将毕高到城中防守,众人也就无法追究,顺其自然。
“大妫似真”,倭寇奸细又谎称:“刘总兵约定,乘夜袭击倭营,城内要保持安静,不可击鼓打更。”守城将士信以为真,遂放松了戒备,廿九夜四更,倭寇自西门四辅(今四号岭)登梯入城,打开西门,大批倭贼蜂拥而入,到处杀人放火,城内一片混乱,府城很快就失陷了,分守翁时器、通判李邦光,参将毕高等人仓皇逃命。知府奚世亮、训导卢尧佐与身先士卒,以命相搏,怎奈寡不敌众,为国捐躯。倭寇把守住四个城门,对城内军民进行大屠杀,一万多人被残酷杀戮,其中19名进士,53名举人,358名秀才,无一幸免,倭寇杀人越货还放火烧毁楼舍,府县公厅、儒学堂、四门城楼、古谯楼、各衙分署及民房都被付之一炬。破巢之下,安有完卵?那些妇女遭蹂躏,稍有反抗即被杀害,所犯的罪孽罄竹难书,历不枚举。许多史料里记载,只有工部尚书康大和一家、林龙江一族及一些深信卓晚春预言,依其警示:“把碗、碟、盆、锅摔碎在门口,人反锁屋内”的人家得以幸免杀戮。
兴化府城沦陷长达60天,这是明代唯一被倭寇攻陷的府城,震惊全国。倭寇把莆田城洗劫一空,直至嘉靖四十二年(1563年)正月廿九日才退出兴化府城,部分倭寇把掠夺的财物运至日本,留下三千多人驻扎在东峤赤岐山(鹭峰山)下的许厝及平海湾畔,继续残害沿海人民。农历二月初二,外出避难的居民陆续回到城里,大家百感交集,为许多亲人在倭患中丧失了宝贵的生命感到无比愤慨与悲痛,亲友们互相探望,嘘长道短。为了逃难哪有谁家能顾得上过大年夜呢?遂决定初四夜补过,初五早吃寿面(线面),人们吃寿面时不禁怀念故去的亲人,心怀悲痛,故而莆田人有“吃面长愁”的说法,现在丧事送葬后,人们都要吃几口线面(长愁)以示缅怀,概源于此。为了纪念这一段悲惨的历史,民间相约以除夕为小年夜,正月初四为大年夜,莆仙人称“做大岁”,正月初二为“探亡日",亲友互不登门,贴在大门框上的春联上方留有“白额头”,以示对殉难亲人的悼念,这些特定时期的举措也形成了莆仙特有的习俗文化,流传至今。
翻开历史一页页,都是深重而令人深思的,“倭寇不除,何以家为?”倭寇结巢于赤岐山下的东峤许厝,依然严重威胁着莆仙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。明军都指挥欧阳深率兵一千多人进城后,巡视府库,抚恤难民,特去林府拜访林兆恩,看到教主所写的《防倭管见》,感慨说道:“林先生真知灼见,若能实施,兴化府城何至遭此灭顶之灾”!林兆恩叹息说道:“卓真人(晚春)曾经说过,天意高难测,城池焉能不遭此厄?其凭一己之力,已拯救许多善孝虔德人家,本欲普渡众生,无奈天意难违!”
更让林兆恩始料未及的是卓晚春此次外出云游,竟然是一去不复返,隐隐之中依稀能见到他的身影,梦中也时常听到他的指点。据史料记载,卓晚春已于1562年3月28日(农历)在杭州净慈寺羽化登仙,而他并未完成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,时隐时现地奔赴于抗倭战线。1563年四月十七日,戚继光主力到达烽头(涵江),十八日途经黄石,十九日抵达北高东皋,二十日,福建巡抚潭纶和副使汪道昆亲抵东峤南渚林(今渚林、上塘、田柄三个行政村的总称),召集俞大猷、戚继光、刘显等在南渚林氏祠堂(追远祠)召开军事会议,详细了解之前卓晚春与林氏族人的抗倭布防情况,他们欣赏卓晚春与鹭峰山抗倭布置,即“以九龙山龙角顶烽火为号,南渚林击鼓进击,鹭峰山鸣钟接应”。他们制定了作战方案,以戚继光的主力为中路主功,刘显部与俞大猷部为左右助攻,三路兵马夹击许厝倭巢。当夜,卓真人“梦示”戚继光:“合兵破敌,必获全胜,平海之倭无需顾虑,吾当助一臂之力。”
四月二十一凌晨,平海湾海岸线奇迹般地出现浓雾重重,伸手不见五指,喊杀声不绝于耳。传说,卓晚春显圣,收集了南渚林七个宫庙的香篦,祭起阴兵,阻止盘踞平海湾的倭寇接应许厝倭寇,平海湾的倭寇惊魂失措,逃之夭夭,驻扎于许厝的倭寇只能作困兽之挣扎。戚家军在五党岭之侧与倭寇展开激战,先锋胡守仁率部猛攻,倭寇以200骑兵为前部抗御,戚家军火器齐射,把倭骑兵打得落花流水,三路兵马迅速包围倭巢,一阵火攻,顷刻间,倭巢化为灰烬,死伤累累,这一仗共擒斩倭贼2531人,缴获兵器3961件,印信15枚,救出被掳壮丁及妇女3000余人,戚家军阵亡16人。 许厝大捷后,戚继光、俞大猷、刘显合兵挥师平海卫,破城而入,斩寇170多人,一举收复平海卫。六月,三路大军清剿仙游残寇,从此莆田的倭患彻底解除。为了纪念戚继光、俞大猷、刘显、孔兆熙等抗倭名将的丰功伟绩,莆田黄石建有林墩古战场、戚公祠、飞燕府,北高后积建有万灵宫,福建、浙江、山东多地都建有抗倭纪念馆。卓晚春的祖籍地南渚林,深切怀念卓晚春在抗倭中“足踏三云,屡建奇功”。九龙山白云洞景区的卓祖祠、卓晚春祖庙、卓晩春文化广场、卓晚春纪念馆、卓晚春文化公园、海日楼、宝树堂及南渚林氏宗祠等,都成为缅怀卓晚春爱国庇民的历史陈迹,也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。 (写于2023年3月23日)
作家简介
林志勇,莆田市秀屿区埭头镇后温村人,中华诗词学会会员,中国楹联学会会员,莆田市作家协会会员,莆田市书法家协会会员,莆田市杂文家协会会员,《莆田故事》新闻编著。
转载微信公众号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!
|
发布